close

  本報訊 (記者繆琴) 記者昨日從市科協獲悉,緊扣“改革創新、轉型升級”總體戰略,我市將健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啟動建設基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新型多媒體的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科普資源創作、存儲和傳播中心,同時,立足於科普資源工程建設和共享,建設基於網絡信息化的科普地圖,並探索建設“科普雲”模式,讓傳統科普傳播渠道“改頭換面”。
  五年孕育“科技活動基點學校”180所
  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緊隨五大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和五大基礎工程建設,2012年我市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提高到6.2%,“到2015年,這個數字將提高到‘8%’,科學素養占比位居全國前列。”昨日,市科協相關負責人分析,科技創新與科學普及,是創新驅動的“一體兩翼”,力促創新驅動成為推動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除了科技與經濟一體化發展之外,健全公民科學素質建設體系同樣不可小視,“它是構建城市綜合創新生態體系不可或缺的要素。”
  據悉,緊隨我市《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的推進,我市持續推進基於未成年人、農民、城鎮勞動人口、社區居民、領導幹部和公務員的五大人群科學素質行動,有針對地推進重點人群科學素質提升。僅推進未成年人科學素質行動為例,我市五年來在全國大賽中共獲獎42項,在全省大賽中共獲獎519項,持續保持省內第一、西部領先的地位,全市中小學生平均參與面超過60%。
  此外,緊隨五大基礎工程的推進,我市五年裡孕育的“科技活動基點學校”已達到180所(中小學)。而就推進科普人才建設工程方面,我市農村實用科普人才已達到80000餘人,社區科普人才達7900餘人。
  科普傳播將逐步“改頭換面”
  發資料、建專欄、搞展覽……談及科普活動,很多人都會聯想到這樣的場景。然而,在成都,這樣的科普傳播“老三套”將逐步“改頭換面”。
  記者從市科協獲悉,未來五年,我市將建設基於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新型多媒體的西部第一、全國一流的科普資源創作、存儲和傳播中心,而這期間,網絡“科普地圖”“科普雲”等將註入全域成都的科普資源互通共享平臺之中,讓蓉城科普“窄路”變“通途”。
  據悉,未來五年,我市將加強科普資源工程建設和共享,除了做好科普資源開發規劃,定期發佈開髮指南之外,市科協還將摸清我市現有各級各類科普場館、科普基地的數量、規模、特點和利用狀況的“家底”,構建起基於網絡信息化的科普地圖,打破科普資源各自割裂的“梗阻”,力促資源向需求“通流”。
  與此同時,市科協將緊扣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新型多媒體等技術與應用,構建數字化科普資源中心,建設基於新技術的數字化科普平臺和工作平臺,力促科普傳播從陳舊落後的傳統手段向信息化手段轉型升級。此外,市科協還將依托雲計算中心和“大數據”技術,採用市場化社會化的方式,探索建立“科普雲”,通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引流”創新傳播渠道,構建起即時響應、分眾傳播的科普資源“大數據”共享平臺。  (原標題:我市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2015年將達到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ys96yswc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