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杭州市政協民主議政會“把脈”社區醫療
  本意蠻好的“雙向轉診”為何屢屢變味?
  □通訊員 歐艷萍 本報記者 魏皓奮
  推進分級診療難,“雙向轉診”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幹。目前,大醫院人滿為患,基層醫療衛生服務機構門可羅雀已是普遍現象。昨天,杭州市政協舉行“完善社區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民主議政會,與會的政協委員和黨派代表共同把脈“雙向轉診”。
  杭州市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在調研報告中指出,“‘雙向轉診’政策,在分級診療還沒制度化的大環境下,各級醫療機構開展同質化競爭,預約診療幾乎成為‘雙向轉診’的全部內容。”
  致公黨杭州市委會的代表提出,“目前杭州各城區‘雙向轉診’雖然形式多樣,但收效甚微,真正通過這些渠道進行‘雙向轉診’的病人還是少數。”
  【現狀】
  A 有些“雙向轉診” 只在社區掛個上級醫院專家號
  2009年醫改方案提出,要逐步實現分級診療和綜合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間的“雙向轉診”,並加強監管。“雙向轉診”制能建立合理的診療模式,真正實現“小病在社區,大病上醫院”,合理分配醫療資源,從而使患者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向大醫院轉診,共享醫院診療設備。
  杭州市衛生局為此採取不少舉措,比如,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設聯合門診,可預約等級醫院專家的門診,建立影像、心電中心進行遠程會診等等。
  各主城區也紛紛出招,和特定醫院建立各種形式的“雙向轉診”模式。比如,上城區和浙大一院、浙醫二院建立合作關係,浙大一院、浙醫二院的專家號向上城區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預約。浙醫二院還和一些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簽訂《“連貫共贏專科定點轉診”合作協議書》,致力於幫助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打造一個和三級醫院同質化的康復科。同時將該院康復科、神經內科、骨科中相對穩定的病人轉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繼續進行2-3月的康復治療。
  但從目前的大量調研看,雙向轉診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諸多難題。
  代表致公黨杭州市委會發言的杭州市上城區中西醫結合醫院院長助理張虹說,“經瞭解發現,目前各區‘雙向轉診’雖然形式多樣,但收效甚微,真正通過這些渠道進行‘雙向轉診’的病人還是少數。”
  雖然開設了聯合門診,但因大醫院專家工作繁忙,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坐診時間無法保證;各種面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的專家預約平臺,嚴格來說,沒經過社區的轉診,只是居民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掛了一個上級醫院的專家號。
  “目前的‘雙向轉診’,很多只是單方面的轉診。”張虹說,“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就診的病人通過各種渠道轉到大醫院,然後就‘失聯’了,病人在大醫院的診斷治療情況,社區醫院全科醫生並不瞭解,何時回來,後續需要怎樣的隨訪治療,全科醫生也不清楚。即‘轉上’後,沒再‘轉回’。”
  B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硬件設備沒配齊且藥品缺少
  在大眾眼裡,似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務人員普遍學歷不高、技術不精,只能量量血壓,醫術不行,於是他們不願到社區首診,也不願在大醫院康復到一定程度後轉回社區醫院,擔心社區醫院軟硬件不力,會耽誤治療,影響康復。
  代表民進杭州市委會發言的杭州市三院眼科主任楊靈萍說:“我們這次調查了30個病人,他們是在大醫院住院治療後病情穩定可轉回社區衛生醫療服務中心治療的,有28例不願轉回社區衛生醫療服務中心,但如果大醫院的醫生能去社區衛生醫療服務中心的病房查房,有26例則願轉回社區衛生醫療服務中心治療。可見,‘雙向轉診’制不能落實,與社區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優質醫療資源缺乏有關。”
  杭州市政協教科文衛委員會,對主城區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調查數據作瞭如下分析:
  “2009年,平均每個中心的藥品種類達736種,2013年下降為450種,減少280種。國家基本藥品307種,2013年可採購到的僅234種,一些廉價藥品長期採購不到。”
  “藥品少”,成為基本藥物政策實施以來,群眾反響最強烈的問題。
  “現有制度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及綜合性醫院,對轉診都沒太大積極性,轉與不轉一個樣,雙方並不是特別願意放任病人轉走。”
  張虹說:“對‘雙向轉診’的考核,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雙方醫務人員不太願付出更大的努力,來勸說病人轉診,更多的只是流於形式,上級有要求,就象徵性地完成幾個指標。”
  【對策】
  A 出台醫保政策 推動建立強制性首診制
  由社保部門出台相應政策,強力推行社區醫療機構首診負責制度。對首診在社區的居民,在諸如支付比例及支付範圍等方面,給予更大的優惠與傾斜,通過制度及經濟杠桿,逐漸引導百姓的就醫習慣。
  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解決基本藥物品種過少問題。
  政府應該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投入,給予政策及財政的支持。對百姓反映強烈的基本藥物不能滿足病人需求的問題予以重視,通過各種渠道予以解決,比如放寬基本藥物政策,或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附近設立公益性藥房,讓其支付比例等同於社區醫院,以補充基本藥品目錄的不足。
  B 全科醫生終身培訓計劃 建立得更規範
  全科醫生培訓應該有個長期計劃,除了對新畢業的醫師進行全科醫師規範化培訓外,應該規定全科醫生在前期經過轉崗培訓及規範化培訓後,以後每五年為一周期,在周期內應到定點綜合醫院進行為期三個月至半年的進修,並將其納入繼續教育學分。達不到者,不能晉升更高一級的職稱。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進行了績效工資改革,下一步公立醫院可能也要進行,可是改革規定了總額,卻沒有一個逐年增長的機制,不利於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績效工資應該每兩年根據物價及通貨膨脹等等都有一定的增幅,同時將雙向轉診納入醫師的績效考核,調動雙方的積極性。
  綜合醫院醫生應與社區醫院的責任醫生建立點對點的聯繫,確保至少是經過“下轉上”的病人,及在公立醫院住過院的病人,能及時轉回責任醫生手中進行康復,或者隨訪。
  以此,為暢通信息化平臺做保障,確保病人在雙方醫院的就診信息,能在雙方醫生手中及時查詢及反饋。
  (原標題:本意蠻好的“雙向轉診”為何屢屢變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ys96yswcm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